• <button id="754gl"><acronym id="754gl"></acronym></button>
    <rp id="754gl"><object id="754gl"><blockquote id="754gl"></blockquote></object></rp>
    <rp id="754gl"><object id="754gl"><input id="754gl"></input></object></rp>
    <dd id="754gl"></dd>

    5G行業_5G賦能_千行百業_5G賦能_無所不能 網上高新區_云上科技園 科技商圈_創業大街_商貿圣地_云上商圈_信息共享  網上石牌村_云上華強北 科技園區_企業宣傳_產品推廣_招商招投_服務共享 網上三好街_云上中關村 科所院校_院校宣傳_專業推介_成果展示_校企合作 網上科技展_云上博覽會 網上太升路_云上磨子橋
    推廣 熱搜: Tiktok  Facebook  通訊  華為  研究  馬云  大學  中國移動  北斗  園區  任正非  大數據 

    向松祚:后疫情,對穩定和恢復經濟的思考和建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日期:2023-01-13     來源:向老師新經濟學    作者:向松祚    瀏覽:25485    評論:0    
    核心提示:向松祚萬字長文:對穩定和恢復經濟的思考和建議 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充滿困惑和疑問:明年經濟會怎樣?明年經
    向松祚
    原題|向松祚萬字長文:對穩定和恢復經濟的思考和建議
           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充滿困惑和疑問:明年經濟會怎樣?明年經濟會好嗎?明年經濟會比今年好嗎?人們渴望得到明確的答案,渴望穩定的預期,渴望強大的信心,更盼望各級政府能體察民情、實事求是、順應民意、真抓實干。
    一、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首先必須坦誠,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的措辭理性客觀,釋放的信號卻相當嚴峻:“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依然較大。”很多人都在議論2022年的經濟增速。依照權威部門統計數據,前三季度GDP增速為3%,四季度數據雖未公布,應該不會太理想。有機構預測2022年GDP增速低于3%,大約是2.7%,當然亦有人比較樂觀,預測2022年GDP增速為3%以上。無論實際GDP增速是多少,現實經濟中以下現象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3年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就業形勢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近兩年來,根據有關部門數據,每年至少有數十萬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倒閉關門,大量人員因此失業。餐飲業、旅游業、運輸業、娛樂業以及相關服務業首當其沖,受影響最大。
    2. 近幾年來,新畢業大學生找工作相當困難。當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50%,有些地方不到30%。權威部門統計的年輕人失業率(16--25歲)超過18%。一些著名大企業不斷傳出裁員或者減少新招工人數的消息。很多互聯網平臺企業都有裁員。
    3. 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拖欠工資、或不再發放績效工資、或降低公務員和教師薪資。
    4. 有些地方政府已經不能按時歸還所欠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部分地方政府負債余額已經超過本級財政收入的十倍或更多,事實上已經無力還債。
    5.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無法再依靠土地出讓金過日子,土地財政的好日子已是昨夜星辰。房地產業已經無力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
    6. 越來越多的行業陷入衰退和低增長。最典型的衰退行業包括房地產、汽車和手機等等。根據相關數據,2022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4%,前三季度下降8.0%;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8923萬平米,下降22.2%,前三季度下降22.2%;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額66072億元,下降28.9%,前三季度下降26.3%。2022年1-10月,國內手機出貨量2.2億部,同比下降21.9%。除電動車產銷增長較快外,汽車行業的整體產銷量沒有什么增長。多數其他行業亦陷入衰退和低增長。
    7. 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債臺高筑、無法按時還本付息或債務爆雷的困境,尤其是與房地產相關的一些大型和巨型企業不斷出現債務爆雷、內債和外債同時爆雷的惡劣現象。
    8. 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人出現負資產、無法按時歸還房貸、無法按時歸還信用卡借款、違約失信人數快速攀升、被迫進入法拍程序的房子數量直線攀升。背后的原因當然是經濟下行、企業倒閉、失業增加、收入下降。
    9. 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高科技的遏制、制裁和禁售力度,對很多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產業鏈安全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目前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已經超過千家,多數都是民營企業。
    10. 國內制造業綜合成本不斷上升,加上美國制裁和其他因素,一些產業和企業正在加快從中國市場轉移出去。
    11. 供應鏈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金融安全,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安全挑戰和軟肋。
           以上所列,正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一些具體表現,最核心的是兩大壓力--就業壓力和財政壓力,可謂是壓力山大。當然,以上所列不過是浮光掠影、冰山一角,現實情況應該要復雜得多,嚴峻得多。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推動中國經濟重回穩定持續較快增長的軌道,首先就要弄清事實、承認現實、直面現實。以“鴕鳥式”的態度,對嚴峻的形勢視而不見,回避實情,只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二、經濟形勢為何如此嚴峻?
           形勢嚴峻毋庸置疑,那么造成經濟形勢如此嚴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馬上會給出一個答案:疫情沖擊。三年疫情對經濟沖擊很大,沒人否認這個基本事實。然而,如果將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原因簡單歸結為疫情沖擊,甚至將什么問題都裝到“疫情”這個框框里面,我們就不可能找到導致經濟下行的深層次根本原因,也就無法找到恢復和穩定經濟的有效辦法。如果我們不深入檢討經濟持續下行的深層次內在原因,那么即使疫情完全結束,經濟恐怕也難以恢復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沒有將經濟面臨的困難簡單歸因于疫情。會議公報說:“我們經受了世界變局加快演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內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年尤其是最近幾年經濟持續下行,最重要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對民營企業的不信任、甚至是口誅筆伐、譴責謾罵、諷刺嘲弄、幸災樂禍的不良社會心理氛圍,導致民營企業家普遍感到焦慮、憂心、失望、無助、落寞、悲觀,結果是大部分民營企業家選擇躺平或跑路。這是最近幾年中國社會和經濟生活里出現的一個最突出現象,最值得深刻警醒和反思。
    三、挫傷民營企業家信心的十大要害因素
          譴責、謾罵、歧視和嘲弄民營企業家的不良社會心理氛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研究。此種社會心理氛圍應該算是一種“合成心理氛圍”,類似某種“合成推理謬誤”,也就是多種因素和力量糾結到一起,形成了一種相互強化、相互疊加的社會心理效果。我們簡要列舉如下一些現象:
    1. 近幾年來,那些針對民企的、極不負責任的負面言論在社交媒體和網絡上廣泛傳播,甚囂塵上,一些主流媒體也轉發和評論,推波助瀾,引起軒然大波。某些媒體大V以挑民企毛病為己任,依據一些經不起嚴格推敲的數據和故事,對民企大加撻伐,上綱上線,動不動就給民企扣上侵吞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流失、剝削普通員工、甚至賣國牟利的罪名。還有一些媒體大V為了蹭熱點、蹭流量,對民企經營上遇到的某些問題捕風捉影、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必要將企業家名聲搞臭或者將企業搞破產而后快。此類媒體聲音和社會上一些人內心陰暗的仇富心理糾結聚合到一起,形成了對民企的普遍不信任和仇視心理,讓幾乎所有民營企業家都倒抽一口涼氣,感到絲絲寒意和莫名其妙的擔憂和恐懼。此外,還有一些人拋出所謂“民營企業退場論”、“民營企業應歸全體職工所有論”等等謬論,搞亂了思想,混淆了是非。
    2. 一些網絡媒體大V蓄意歪曲和錯誤解讀黨和政府正確的方針政策,蓄意制造思想和觀念的混亂,客觀上對民營企業家的心理產生非常有害的負面沖擊,造成民營企業家的心理恐慌和焦慮不安。譬如,黨中央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些人卻將之歪曲解讀為要限制或遏制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國資要強行參股或控股民營企業。黨中央提出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一些人卻蓄意將之歪曲解讀為“打土豪分田地”、“民營企業家和富豪們要把財產拿出來均貧富。”諸如此類蓄意歪曲、錯誤解讀黨中央正確方針政策的言論不勝枚舉,卻能夠在網絡媒體上暢行無阻、大行其道,確實匪夷所思。
    3. 相反,很多真正為民企鼓與呼的正面聲音卻往往得不到廣泛傳播。這種例子很多,令人難以理解。黨和國家歷來反復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早已是“56789”,可是為民企鼓與呼的文章和聲音竟然經常遭到封殺,譴責謾罵、諷刺嘲弄民企的聲音卻暢通無阻,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也是完全違背黨和國家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的錯誤行為。然而這種現象至今依然如故,你說奇怪不奇怪?
    4. 在涉及民企的很多司法案件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利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依法應該得到的妥善保護,此類案件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譬如,一個著名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利和人身安全得到不到妥善保障,立刻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其他民營企業家往往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受。這些年來,官員濫用權力、肆意和武斷干涉案件審理的情況屢見不鮮。國家領導人在2018年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反復明確強調要“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然而實際的貫徹落實卻并不盡如人意。一家民企只要牽涉到案件,多數都要面臨樹倒猢猻散、業務銳減、甚至關門倒閉的命運。如何真正做到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財產權利和人身安全,避免民企一涉及案件就可能破產倒閉的命運,實在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根本性大問題。
    5. 在市場準入方面,很多地方確實存在著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有些地方政府專門下發紅頭文件,規定哪些行業必須由國企控股,規定哪些項目和工程不能由民企控股。此類直接和變相違背黨和國家基本經濟政策的例子舉不勝舉。
    6. 在金融信貸政策方面,凡是在銀行信貸部門工作的人都知道,對民企的金融和信貸歧視是長期現象和不爭事實。國家領導人也多次明確指出這個問題,要求相關部門切實解決。然而現實依然如故。銀行給國企貸款,無論貸多少或某些程序不符規定,銀行信貸人員也不會有什么責任;給民企貸款,稍有不慎,則可能惹上大麻煩。結果是,國企的信貸資金根本用不完,大型國企的銀行授信幾乎達到無限,民企絕大多數依然是融資難、融資貴。這不僅是對民企的歧視,也造成信貸資金的低效運用和嚴重浪費。
    7. 在稅務征收、稽查和處理上,同樣存在著對民營企業的歧視、執法隨意和執法任性。很多民營企業家坦誠,他們有三怕:一怕環保執法;二怕稅務查稅;三怕公安和紀檢上門。
    8. 某些政府部門對行業的監管簡單粗暴、隨意人性;監管政策缺乏基本的穩定性、一貫性和對法律的尊重。例如對教輔行業和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對很多民企造成了巨額的財產損失和沉痛的心理傷害。
    9. 某些政府部門對企業的各種干預有增無減,政府之手伸得太長,讓企業疲于奔命、難于應付,客觀上增加企業經營成本。某沿海特大城市一位人大代表公開批評當地一些政府部門“依法不作為,依法胡作為”。其他地方政府“胡亂作為”的例子也不少。
    10. 政府各種負責管理經濟的部門越來越多,疊床架屋,交叉監管,重復監管,相互扯皮,相互推諉,大大增加了經濟體系運行的“制度成本”。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先生多次大聲疾呼,中國經濟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是制度成本太高,具體表現就是政府部門太多,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疊床架屋,重復監管,極大地增加企業負擔,惡化營商環境。
           最近的例子是海南省隆重成立海南營商環境建設廳,宣告要以十大措施提升海南營商環境。有人為文稱贊此舉為善舉善策,我忍不住做了如下評論:“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對老百姓和企業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及其官員而言,法無規定不可為。果如此,營商環境自然就好。
    四.近幾年民營企業家群體的普遍心態
          近幾年來,以上列舉的諸多因素已經嚴重損害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削弱了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民營企業家普遍感到焦慮、憂心、失望、絕望、無助、無奈和無語。此種心態和處境的具體表現為五種形式--躺平、跑路、投靠、隱身、沉默。
    1. 躺平。所謂躺平,具體有三種形式,一是不再擴大投資和經營規模,只求守住現有規模,不再追求做大做強,這算是比較積極的躺平;二是從行業撤退、削減經營規模、減員收縮、出售資產和股權;三是將企業或股權完全出售,或者干脆將企業關門大吉,退出江湖,這是最消極的躺平。
    2. 跑路。一段時期內,跑路成為網絡熱詞。具體有幾種表現形式。一是企業家、投資家及其家人移民海外、獲得外國身份、想方設法將資產轉移國外,自己繼續留在國內做事;二是將家人移民,將資產轉移到國外,自己保留國內居民身份,繼續國內打拼;三是完全賣掉國內企業和投資,全身而退,移民海外做寓公。2022年,中國富豪移民新加坡成為全球熱門話題。個人移民海外本來正常,沒必要大驚小怪。但如果企業家和投資者爭相“跑路”,卻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3. 投靠。所謂投靠,就是一些民營企業家選擇將企業控股權出售給國資、或者主動尋找國資進行混改。近幾年,民企包括上市民企紛紛選擇將控股權出售給國資的報道不絕于耳。投靠國資,一是套現走人,二是獲得某種安全感,三是便于參與某些重大項目,四是與國資聯姻也有利于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被迫投靠國資固然有民企自身經營不善的原因,同時也反映了民企在當今經濟體系里的真實地位和處境。
    4. 隱身。所謂隱身,就是一些民營企業家紛紛辭掉法人、董事長和CEO等公開職務,讓位于職業經理人,自己退居幕后。民營企業家選擇隱身,一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名字惹人注目,避免媒體跟蹤;二是至少從法律意義上擺脫和企業的直接關系,以避免各種可能出現的麻煩和糾紛。
    5. 沉默?,F在媒體上已經很難看到著名民營企業家的采訪、報道和文章,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了。那些敢于放言高論的著名企業家如今都選擇沉默,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民營企業家,如今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聽不到他們的觀點了。沒有民營企業家的活力、闖勁和創新,就沒有中國經濟的活力、增長和創新。
    五.穩定和恢復經濟的關鍵舉措--提振民企信心,穩定民企預期
           好消息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民企的重要作用一直有清晰而深刻的認知,始終強調民企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這段話的措辭可以說非常嚴厲。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說得太好了!早該如此,理應如此。
           2022年11月7號,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開篇就說:“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一半以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有利于調動各方投資積極性、穩定市場預期、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這個文件的最后一段還說:
    進一步優化民間投資社會環境。落實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前提下設立“紅綠燈”,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做好擬出臺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防止出臺影響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回應市場關切,穩定市場預期,增強民間投資信心,促進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
           至少從這兩個文件來看,最高決策層確實看準了病,號準了脈,找到了穩定和恢復中國經濟的關鍵法門,那就是提振民企信心,穩定民企預期。為什么穩定和恢復中國經濟的不二法門是重整民企信心、穩定民企預期?道理很簡單,民營企業早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主要貢獻者。這話是誰說的呢?不是普通人說的,是劉鶴副總理多次反復強調的,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概括起來是56789:
           50%以上的稅收
           60%以上的GDP
           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貿易量
           80%以上的就業
           90%以上的新創企業
           實際上,根據2021年權威部門統計數據,民營企業對全國稅收的貢獻已經接近60%。對就業崗位和新創企業的貢獻實際上早就超過90%。要穩增長、穩就業、穩收入、穩稅收,主要靠誰呢?只能靠民企,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中國共產黨成功秘訣的精髓就是四個字:實事求是。鄧小平多次說,他不懂多少理論,就相信一條:實事求是。
           偉大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創造歷史性偉大奇跡,最關鍵和最重要的經驗就是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一大批民營企業在神州大地迅猛崛起,激蕩出中國經濟最恢弘最壯美的篇章;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成為財富創造、科技創新和商業創新的英雄,喚醒了無數中國人的奮斗激情和創業智慧。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深圳人豪邁地向世界宣告:深圳的特產不再是荔枝,而是企業家!這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最精彩最動人的故事。
          縱觀神州大地,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凡是民營企業充滿活力的地方,經濟必然充滿活力和創造力;凡是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的地方,民營企業必定充滿活力、蓬勃成長。這應該是改革開發四十多年來,我們所學到的最關鍵的經驗,也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最重要真理。
          沒有民營企業的驅動,就沒有中國經濟的增長
          沒有民營企業的創新,就沒有創新驅動的發展
          沒有民營企業的活力,經濟活動必定死水一潭
    六、如何重整信心--切實回到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上來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民營企業家信心受挫的核心原因,明確指出穩定和恢復中國經濟的關鍵就是提振企業家信心、穩定企業家預期。毋庸置疑,提振企業家信心是今日中國經濟工作當務之急,刻不容緩,需要有壯士斷腕之勇氣,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如何提振信心呢?提振信心的關鍵是真正回到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和基本政策上來,真正回到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上來。
           人的信心從何而來?穩定的預期從何如來?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明確告訴我們。人的信心來自人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對自己的命運前途有明確的預期,他知道沒有任何其他人能無緣無故或武斷蠻橫地左右自己的命運,即使有人損害到自己,他也可以通過公開、公正和透明的法律手段為自己討回公道。
           譬如,一個企業家創業,可能成功,亦可能失敗。如果創業者和企業家明確知道,他創業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他自己的能力和辛勞,外加一點運氣;沒有任何外力能夠對他的合法創業橫加干涉,沒有任何外力能夠違法違規阻撓或關閉他的企業;他創業成功之后,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財富;只要他的行為合法,就沒有人能夠阻撓和干涉,任何人阻撓和干涉,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會得到公正的賠償。如此法治環境下,企業家和創業者就會有足夠的信心和穩定的預期。這就是市場經濟必須和必然是法治經濟的本質特征。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就是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這是改革開放創造奇跡的秘密。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法治是信心的基石。簡而言之,改革的基本邏輯,一是改革公有制的弊端,不斷完善法治,保障私有產權,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改革計劃經濟的弊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政府之手讓位給市場之手。本質上,政府之手讓位于市場之手,就是讓位于企業家之手,讓企業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開放的基本邏輯,一是堅定不移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互開放,堅定不移融入全球經濟、貿易和金融體系;二是堅定不移學習、借鑒、遵守和維護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規則,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規則的改革與完善。令人鼓舞和興奮的是,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重申和強調了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和基本政策。
           對于國內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這樣說的: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系。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對于對外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這樣說的: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要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
    七、對恢復和提振企業家信心的具體建議
          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依據,對于恢復和提振企業家信心、穩定企業家預期,提出如下幾點具體建議:
    1. 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對于那些蓄意歪曲黨和國家基本方針政策,毫無根據地謾罵譴責、詆毀抹黑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人必須依法依規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他們的詆毀抹黑給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造成財產和聲譽損失,必須依法追究詆毀謾罵者的法律賠償責任。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嚴厲強調的那樣: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
    2. 對于近些年一些刑事和民事案件里,民企所受到的不公正處理和判決,必須依法予以糾正;如果給企業家和企業造成了財產、名譽和精神上的損失,必須依法予以賠償;對于蓄意濫權、干涉司法公正、造成民營企業家損失的責任人,必須依法追求其法律責任。要選擇一些有影響力的案件,公布社會,引導輿論,形成依法妥善保障民企和企業家財產權利和人身安全的良好社會心理和輿論氛圍。
    3. 過去一些年里,政府部門在行業監管、稅務征收、稽查、環保執法等許多方面確實存在著“一刀切、運動式、簡單粗暴”的各種做法,給一些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嚴重損失。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切實檢討錯誤、承認錯誤、向企業賠禮道歉;對于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的錯誤執法,應該依法予以賠償或補償。對那些簡單粗暴、“運動式、一刀切”執法的政府官員,應該依法追究責任。
    4. 采取切實措施,糾正一些地方政府在市場準入方面對民營企業的歧視。要引入媒體監督,對某些政府部門公然違背黨中央方針政策、蓄意歧視民營企業和變相搞“國進民退”的行為公開曝光,督促政府切實落實“發改委”2022年11月7日發布的“21條”。
    5. 采取切實措施,糾正銀行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在信貸方面的歧視行為,金融監管部門要出臺具體監管措施,督促銀行金融機構在貸前審批、利率水平、貸后監管等信貸全流程里,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公平公正。
    6. 切實落實黨中央“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本方針。對民企和企業家,政府要真正做到“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官員和權力部門不能隨意干涉企業經營活動,政府要恪守法治原則,“法無規定不可為。”稅務、公安等等執法部門尤其要嚴格依法執法,堅決糾正和避免“運動式、一刀切”的粗暴執法行為。
    7. 切實減少和消除那些針對民營企業的各種檢查、評比、考察、視察活動,政協、人大等等部門不要隨意要求到企業檢查、調查和調研,減少企業迎來送往的時間和成本負擔。
    8. 政府管理和監督經濟活動的部門要精兵簡政,該裁撤的要裁撤,該合并的要合并,該縮減的要縮減,堅決斬斷那些不必要的“政府之手”,市場和企業家在資源配置中才能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
    9. 黨和政府對民企和民營企業家要有最充分的信任。民營企業家都是愛國者,他們最希望國家強大、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穩定,因為唯有如此,他們的企業才能發展壯大。有關部門當嚴格遵守《公司法》、《民法》等法律規定,不要干預和干涉民企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不建議向民企派駐什么干部和人員。
    以上九條建議,歸結到一點,就是讓企業家能得到法治的最大保護,能有最大的自由創業和經營的空間,能最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命運,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外力的武斷蠻橫干涉。

     

    中國通訊市場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通訊市場網”及其作者的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通訊市場網。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及鏡像,違者必究。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我方內容的單位,也必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本站來源。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通訊市場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相關作品刊發之日起30日內進行,在網站留言(請點擊)處留言。
    打賞
     
     
    更多>同類通訊信息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通訊信息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網站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隱私政策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展位宣傳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蜀ICP備12021778號-1
     
    亚洲a片在线视频打飞机,天堂人妻中文字幕首页,日本韩国一级a片碰碰碰视频,天天日天天操av
  • <button id="754gl"><acronym id="754gl"></acronym></button>
    <rp id="754gl"><object id="754gl"><blockquote id="754gl"></blockquote></object></rp>
    <rp id="754gl"><object id="754gl"><input id="754gl"></input></object></rp>
    <dd id="754gl"></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