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月5日,《日經亞洲新聞》報道,據三名知情人士透露,戴爾在2022年年底告知供應商,公司計劃要大量減少產品中使用的中國制芯片的數量,包括非中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此外,戴爾還計劃,到2024年,停止使用所有中國制造的芯片,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中國以外生產的芯片。預計在2025年,戴爾要將五成產能移出中國。
知情人士還補充道,除了芯片外,戴爾還要求電子模塊和印刷電路板(PCB)等其它零部件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開始準備提高在中國以外國家(如越南)的產能。天眼查顯示,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共有20余家分支機構,包括沈陽分公司、西安分公司、南京分公司等,其中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杭州辦事處、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8家已被注銷或吊銷。戴爾之所以做出這一激進的決定,是因為擔心中美緊張局勢,日后會對其芯片供應鏈造成影響。據外媒消息稱,除了戴爾,惠普也開始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線遷出中國的可行性。
01.戴爾回應: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
對于戴爾來說,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戴爾的業務規模迅速擴大。在過去的10年里,戴爾在中國的營收增長了11倍,目前業務規模達到了50億美元,并開設了一萬余家零售店。戴爾中國在過去數個季度的營收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雖然在最近的一個季度中有所放緩,但是仍然保持了17.7%的增長率。據Canalys統計數據顯示,戴爾2021年在中國出貨量為720萬臺,市場份額占比12.6%,僅次于聯想排名第二。
2021年各PC廠商中國出貨量排名(數據來源:Canalys)
目前,戴爾中國已經成為戴爾全球營收第二大的地區,僅次于美國。而一旦停用中國制造芯片,且將一半產業鏈都轉移至東南亞等國家,對于戴爾來說,勢必會對其業務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戴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于轉移產能的計劃,并沒有給予正面回答,只是表示,“我們不斷探索對客戶和業務有意義的全球供應鏈多樣化,”同時強調,“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我們有團隊成員和客戶為其服務”。戴爾也并沒有詳細說明其暫停使用中國芯片的計劃,但稱,“為了最好地滿足我們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需求和期望,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建立了地理多樣性、靈活性和穩定性。”雖然戴爾的回應不甚明朗,但是,根據戴爾和惠普的一家芯片供應商提供的消息稱,這不僅僅是一個評估,也不是在喊“狼來了”,而是一個真實的、正在進行的計劃,而且這種趨勢看起來不可逆轉。該供應商表示,筆記本電腦內成千上萬的組件,多年來已在中國形成成熟且完整的生態鏈。“我們以前就知道戴爾已慢慢計劃將其供應鏈從中國依賴轉向多元化,但這一次有點激進,受到美國的政策影響,他們甚至不希望他們的芯片在中國制造。”知情人士對《日經亞洲》表示,如果供應商沒有措施來應對戴爾的要求,最終可能會失去大筆訂單。
02.依賴中國產業鏈27年,離開后戴爾會好嗎?
一直以來,戴爾都穩居全球PC供應商前三名。2022年10月,IDC發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市場統計數據,數據顯示,戴爾在該季度以1196.3萬臺的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大PC供應商,市場份額為17.1%。戴爾巨大出貨量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供應鏈。早在1995年,戴爾便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相繼在廈門、成都、昆山等地建立了工廠。戴爾的中國工廠及合作伙伴,為其供應了65%的產品。根據數據提供商Canalys的數據,戴爾和惠普2021年的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總出貨量超過1.33億臺,而這些產品大部分組裝都在中國江蘇省昆山市和四川、重慶進行。
1998年,戴爾在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在華的第一個生產基地。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戴爾的產業鏈逐漸實現徹底的中國本土化,從設計、研發,到采購、生產再到銷售,一系列供應鏈都是在中國完成。目前,戴爾在中國的產業鏈已非常成熟。戴爾官方曾表示,在過去27年時間里,戴爾已與中國深度融合。目前戴爾在中國已擁有超過12500名員工,全國銷售網點達7000余家,覆蓋超過1600個城市。而如今,經歷近30年發展起來的產業鏈,卻要被轉移一半至國外,業界專家對此給出了消極評價。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制造的芯片總體來說成本更低,現在個人電腦這樣的產品利潤空間并不大,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一家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影響是非常負面的。”他分析道,“戴爾現在的生產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國供應鏈,如果要去找替代方,短時間內很難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本身就會傷筋動骨,如果搞成供應不足,那對它的發展就非常不利,造成競爭力下降。最后就只能回到美國銷售,把其他競爭對手趕走。”
03.轉移產業鏈:或出于政治正確原因
近年來,眾所周知,美國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國芯片行業的打擊力度。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推出《出口管制條例》,又進一步對中國先進芯片的開發及生產進行了限制,中國芯片的發展遭遇更大阻礙。美國的種種封鎖舉措,也讓各大筆記本電腦品牌產生了將產能轉移出中國大陸的想法。但由于美國最終豁免了中國大陸制造的筆記本電腦的進口關稅,轉移計劃便也作罷。雖然此前就有戴爾打算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傳聞,但一直也沒有實際行動。然而,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相關制造設備和技術的限制進一步收緊,中美之間地緣政治局勢不斷加劇,促使PC品牌大廠開始尋找中國大陸外的替代生產基地。所以,戴爾的這一轉移計劃,乍看似乎很突然,實則早已暗流涌動,一觸即發。根據供應鏈消息,為了應對戴爾2025年底前將50%的產能轉移出中國大陸的目標,整個筆記本電腦供應鏈已經動了起來。戴爾筆記本電腦的兩大主力代工廠——仁寶和緯創,正在不斷擴大越南產能,建立新廠,以滿足戴爾的需求。緯創在中國臺灣、越南兩地的PC生產線,產能總和預計在2025年能占到40%。
緯創近兩年持續加碼投資越南工廠,主要生產PC及其周邊設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蘋果近年來也在不斷擴大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積極布局東南亞代工廠,降低對中國代工的依賴。目前印度工廠負責代工iPhone 14部分機型,但其實際組裝產能只占iPhone整體產能的5%不到。然而,根據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估計,2027年,印度將生產45%-50%的iPhone,屆時將與中國的產能平分秋色。目前,2022年80%-85%的iPhone都由中國生產,因此,若印度產能占比達到45%-50%,則意味著印度可能將會分走原本屬于中國的35%的產能。這些跨國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戒掉“中國依賴癥”,但要真正實現產業鏈大規模轉移,不僅僅是建立工廠那么簡單,還涉及到人才、基礎設施、當地政策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對于這些企業來說,轉移產業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總 結
戴爾的“去中國制造芯片、去中國產業鏈”計劃,無論是出于被動的政治正確需要,還是主動的經濟利益考量,造成的結果都可能是:戴爾終將失去中國消費者市場。
該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表示,“以后不會再買戴爾了”。從上文戴爾、惠普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我們也可看到中國市場對于這些品牌大廠的重要性。一旦因為產業鏈轉移而失去巨大的中國市場,戴爾恐怕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