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要素流通是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基本前提,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引擎。但當前我國數據要素流通還處于較為傳統和起步階段,數據要素供需嚴重失衡、數據要素流通不暢、數據跨區域流通壁壘已成為制約數據社會化、市場化開放應用和開發利用的重大挑戰,如何基于標準化布局更加充分保障數據核心生產要素高速、有序、安全流通,充分釋放數據潛在價值,為千行百業賦能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白皮書重點聚焦數據要素流通過程中涉及的政策法規、制度模式、技術標準等發展現狀,為構建我國數據要素流通的標準體系奠定基礎。
根據白皮書顯示,全球各地均已對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模式展開了不同的探索與實踐,涵蓋數據登記模式、數據定價模式、數據交易共享模式、數據服務運營模式等。數據要素交易流通模式被寫入數據要素流通標準體系框架。
其中,在對數據服務運營模式的研究中,“數據銀行”模式以個人、企業授權或主動上傳數據作為主要數據來源,其給予個人、企業一定的利益或支付一定的報酬,并將所收集的數據提供給其他主體有償使用。此種服務模式與當下銀行的運營模式十分類似,其既能夠保證數據共享和流動的合法性,又能夠實現數據的增值,并使數據提供方能夠分享其數據帶來的收益。
基于“數據銀行”模式,易華錄打造了數據要素資產化服務與管理平臺——易數工場,以“場景驅動-可靠數據-可信運營”實現了“數據-算法-場景”的三維整合,同時發展了以區塊鏈、隱私計算為技術手段的數據安全實驗室模式,按照“管運適度分離”的原則,建立了完整的政務數據授權審批流程制度。在保障數據不出“安全域”的情況下,利用易數工場的平臺、算力和算法資源,將數據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的經營權的規范確權工作貫穿始終,形成完整的、閉環的數據資產化鏈條。通過標準化場景運營、受托服務運營和線下業務大廳,對治理脫敏后的數據進行價值挖掘,并利用數據吸引產業用戶和技術服務商入駐平臺,共同將數據資源轉變為高價值的、具有市場需求的數據服務,拉通政務數據資源供需,消除業務壁壘,進而推進其在普惠金融、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多行業的全場景應用,真正做到了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最終達到數據交易融通和增值變現的目的。
目前,易華錄積極探索和各地數據交易所的合作,入駐并上架數據服務至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海數據交易所、廣州數據交易中心、深圳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福建數據交易中心、華東大數據交易中心等10余家數據交易平臺,上架數據服務及數據產品40余款。
標準化是制度性建設和創新的重要抓手,數據要素流通標準化是真正將數字經濟做大做強的內在驅動。通過白皮書指引,呼吁社會各界力量合力推進數據要素標準化體系的制定落地,促進數據能級提升并廣泛輻射到各行各業,為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源端抓手,為持續壯大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提高數字經濟發展質量、發展數字產業新增長點、促進技術應用創新、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